
激光打标机在铜铁材质上实现深度雕刻的关键要素
在金属加工领域,激光打标机凭借其高精度、非接触的特点,成为铜、铁材质深度标记的利器。然而,要在这些硬质金属上打出清晰、可控的深度效果,并非简单提高功率即可,需深入理解材料特性并精确控制以下关键参数:
-
功率与脉宽:能量输出的核心
-
峰值功率: 这是实现深度雕刻的首要条件。铜和铁需要足够高的瞬间能量密度才能克服其高熔点(铜约1083°C,铁约1538°C)并实现有效汽化或熔融去除。光纤或MOPA光纤激光器因其高光束质量和峰值功率,成为深度打标铜铁的首选。
-
脉宽控制 (尤其MOPA): 脉宽决定激光能量作用在材料上的时间。
-
短脉宽 (纳秒级): 峰值功率极高,材料瞬间汽化,热影响区小,但单次去除量有限,深度雕刻效率相对较低,更适合精细浅雕。
-
长脉宽 (微秒级): 虽然峰值功率相对降低,但作用时间延长,能量更多地转化为热传导,促使材料持续熔融、膨胀并被辅助气体吹除。适当延长脉宽是累积热量、实现有效深度雕刻的关键策略。
-
-
-
频率与速度:热量的积累与平衡
-
频率 (Hz): 决定单位时间内激光脉冲的数量。
-
深度雕刻通常需要较低频率: 较低的频率允许脉冲之间有更长的间隔时间,让热量在材料内部更充分地传导和积累(热堆积效应),有利于逐层熔融去除材料形成深度。过高频率可能导致热量集中在表面,难以向下传导,甚至造成过度熔化飞溅。
-
-
扫描速度 (mm/s): 决定激光束在材料表面移动的快慢。
-
深度雕刻需要较低速度: 较慢的速度使得激光在单位面积上停留的时间更长,输入的能量更多,有利于热量向下层传递和材料的充分熔融去除。速度过快则能量输入不足,难以达到预期深度。
-
-
-
离焦量:聚焦点的艺术
-
激光束在焦点处能量密度最高。对于深度雕刻:
-
正离焦 (焦点在材料表面上方): 常用策略。此时光斑略大于焦点光斑,能量密度有所下降,但作用区域更深、更宽。这有助于热量在更大体积内扩散,减少表面过度汽化,促进熔融层向下推进,形成更平滑的深槽底部。同时,更大的光斑也有利于填充模式下的重叠均匀性。
-
-
-
填充模式与次数:深度的层层叠加
-
填充模式: 如图形填充的线间距
-
小线间距: 线条之间重叠度高,能量输入更密集,热量积累更显著,是获得深度的必要条件。但过小可能导致过热、熔渣堆积。
-
-
重复扫描次数: 这是实现显著深度的最直接有效方法。 对同一区域进行多次(如5次、10次甚至更多)激光扫描,每次扫描去除一层材料并积累热量。次数越多,深度越大。需注意控制热输入,防止工件过度变形(尤其薄材)
-